《夜宴》:看不到冯小刚的冯氏电影

2006-09-15 01:37 阅读(?)评论(0)

Img242977929.jpg篇名:《夜宴》

导演:冯小刚

评分:61

终于在大批量评论涌上来之前看了《夜宴》,找不到人,只好自己去看,宁愿一个人去看,也不愿意在看电影的时候被无数人所指导……

尽管我努力避免,下面的文章依然可能会部分的透露部分情节,如果你决定要看,后果自负。

凭心而论,这是个说得过去的电影,除了语言有时有点不着调,从画面到音乐到故事都挑不出太大毛病。

但这也就是这个电影的问题。

我看到了叶锦添的美术,看到了袁和平的武打,看到了谭盾的音乐,看到了盛和煜的故事,但是……

我看不到冯小刚。

这是个没有一点冯小刚痕迹的电影

当然,冯小刚也可以导演悲剧,不一定要被人定性为喜剧电影导演,谁被贴上标签的感觉都不好。

但一个导演之所以成为品牌,必定有他的独特之处,比如张艺谋的一根筋气质,比如陈凯歌的大气和悲天悯人,比如李安的内敛……

为什么中国电影导演有票房保证,演员没票房保证,再牛的演员如葛优如姜文如巩利也没有票房?

原因很简单,就是品牌,观众进入电影院就是冲着导演的个人气质来的。

如上所述,大家对冯小刚这个品牌的认知是什么呢?

故事?幽默?

个人认为都不是,起码对我来说,冯氏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两个字:不装。换两个字:亲切

有冯小刚在,我知道他会给我讲个故事,这个故事无关宏达主题,往往很市井,但就是这种市井故事,很多人讲不好,很多人一拍电影就开始装,不装拍不出来,不拿架式,不装样子,看起来要求很低,但其实很难,尽管类似与《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这样的故事,我们都知道肯定是虚构的,现实中完全不可能发生,但观众都感觉挺真实,挺亲切。

但冯导给自己的总结是什么:我会讲故事…

这个故事讲得不错,起码比《十面埋伏》好多了,但那种亲切感没了,觉得他开始装了。

一个哈姆雷特的故事,如此而已。

像我这样很容易入戏的观众,还是在故事刚刚开始的时候很轻易的猜到了结局,所有权力斗争的结局只有一个:

“食尽鸟投林,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所以我一直饶有兴趣的看他如何设局,如何起高潮,如何收尾

在这种的观影过程中,里面的任何问题都会被放大。

比如语言问题

因为冯氏电影的一大特色是语言,我入场前就很好奇,冯小刚这样一个导演会让古代人物如何说话

非常失望。

一句话总结下语言风格:《甲方乙方》+《大明宫词》

一会儿非常的莎士比亚,一会儿又跟老北京似的,两者之间缺乏起码的语境转换

比如之前媒体说到的“皇后瞪被子了”,“他不应该做一个寂寞歌手”,还有葛优本人也非常不满意的厉帝临死前的总结陈词

非常别扭,尤其是厉帝临死前的陈词,完全不像一个毫无顾忌轼兄篡位的阴谋家说的话,非要他临死之前忏悔一下,而且是用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忏悔。

而那句“我们泱泱大国,应以诚信为本”,不联想到8荣8耻都不行,不笑都不行。

至于冯氏最得意的讲故事,也是漏洞百出,比如太子被救的那场戏,很好看,但问题是殷隼和他的部下如何精确到厘米的计算出了锦衣卫要杀太子的地点,说如果那些锦衣卫的马稍微站错点位置,殷隼们飞身而起的时候都可能顶到马的肚皮……

最后夜宴那场高潮戏,在锦衣卫戒备森严的情况下,青女如何在没有经过皇帝允许的情况下进入大殿的?而且不是一个人,是一个歌舞班

既然你认真的演,我就要认真的挑……

提一个最受不了的情节,让我很不舒服的情节:

青女一家人的关系实在是太太太变态了:

青女被鞭笞三十,她的父亲在心疼的抚摸她虽然伤痕累累但依然很性感的后背,即使在现代,女孩子长大以后,父亲也要尽可能的回避女儿的身体的……

殷隼的表现实在不像一个哥哥,而更像一个情郎,他看到妹妹为了太子茶饭不思,从身后摸着妹妹的双肩,继而将妹妹搂在怀中,并施以揉搓,眼神迷离地说:哥哥不会让别人伤害你,你是哥哥最重要的人……

这一家人基本是乱伦关系!

说下表演,几个演员的演技都很高,尤其是周迅和章子仪,葛优再一次证明了他近乎全能的表演才能,而黄晓明演出中除了把握不好兄妹情和爱情之间的距离外,基本还算中规中矩。

请一线明星的好处是,他们的演技绝对有保证,坏处是,观众对他们都已经有所定位,比如葛优出场的时候,大家确实笑了,尽管他迅速地用自己的演技征服了观众,让观众忘记了他的喜剧天赋,但第一印象已经留下了,在他最后长篇大论的莎士比亚的时候,观众心里都颇为别扭。

总之这是个看着很别扭的电影,美术很好,武打很好,外景很好,摄影很好,音乐很好,舞蹈很好,但加起来不是一个好电影,这种电影真正属于那种只要有钱,谁都能拍得出来的电影!

前两天,和一个人讨论什么是好的导演,我的看法是:

一流的导演,他是真的有想法有办法,让你看不到任何的技术,你只会随之心动,你在进电影院的时候对他有所预期,尽管你完全不知道他拍的是什么故事,但他不会辜负你的预期,李安就是这样一个导演,他拍的《理智与情感》能让英国人看傻眼,完全看不出来是一个华人导演的电影,他拍的《断背山》、《饮食男女》、《卧虎藏龙》,这些故事的背景反差何其大,但你又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他其实是在拍同一部电影,就是理智与情感

二流的导演,是有想法没办法,你会替他着急,他的想法非常好,但他拍不出来,就差跳出来对你说,我这个电影讲的是什么什么,想表达什么什么了,比如贾章柯在《世界》里面的表现,很多人都说,我知道他想表达什么,而且知道他已经在脑子中抓到了要害,但电影表现不出来。比如陈凯歌在《无极》中的表现,他想表达的东西其实很深刻,但他表达不出来,电影已经超出了他的控制范围。

三流的导演,是没想法没办法,这种人太多了,不提了。

冯小刚原来是一个非常好的二流导演,在他的控制范围内他做得很好,但离开了某个背景就完全不知道如何说话。

《无极》在陈凯歌的电影谱系中是有延续性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在张艺谋的电影谱系中延续性有,但略有游离,《千里走单骑》又重新回归到张氏谱系中,而《夜宴》在冯小刚的电影谱系中,完全是另类,你无法把这部电影和他以前的任何电影联系起来,相信他以后再也不会拍出这种风格的电影。

还好他说,他拍这个电影的目的就是给别人看看,古代电影没甚么,他也会拍,以后他也不会再拍古装电影。

是的,他也会拍,他也会拍的跟别人的水准一样(烂)的电影。

说了很多了,反正没有骂人,在一个不骂人不红的年代,这样的东西也许显得无趣了些。

总之,我觉得,如果谁想骂《夜宴》的话,最好去电影院看看,没看电影就开始恶搞,这种作风很让人恶心。

补充一句:电影院基本坐满了人,什么上座率低,只有三成的话,起码在北京是毫无根据的,别忘了,这是周四,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间。

 

下面文字转自http://littlejacky.blog.sohu.com/13431498.html

他从品牌建设的角度分析,很精当。

   所谓品牌,是指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利益、特点和服务。

  所谓品牌属性,即一个品牌固有的外在印象。品牌个性,则是指品牌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浮想和心理定势的独特性特征。

  品牌个性,就是塑造品牌的差异化,与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形成共鸣,从而抓住自己稳固的消费群体。

  品牌个性的形成,除了传播式的刻意诉求,更重要的是,消费者与品牌的接触过程中,一次次的调整判断,一次次形成印证,从而留下深刻的烙印。象冯小刚的电影也是如此,每年一次的贺岁片,不断强化消费者对于“冯小刚作品”的个性判断:“喜剧的、平民的、语言快感的、京味的”等等。

  其它品牌也是如此,一次次的地光顾麦当劳,视觉、味觉形成重复刺激:欢乐的、快捷的。奔驰车:大气、尊贵;派克钢笔:持重、典雅、高贵;大宝SOD:实惠、亲切。

  一旦品牌个性形成,消费者每一次接触或消费这个品牌之前,就会形成一个心理预期:“我将要得到的这款商品(或这项服务)将要让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而一旦发现与预期产生了偏差,就会形成品牌属性的混淆,如果反差过大,将会产生怪异的、滑稽的、喜剧的心理感受。

  这样的轻易转型,是十分危险的,不知道冯老师在做《夜宴》之间,是否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与预见。

  当然,也有品牌转型成功的例子。但品牌个性的转换是需要成本的,时间成本、财务成本、消费者流失的成本。

  其中,当然也包括“遭遇笑场”的成本。

  最后修改于 2006-09-15 11:32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